• 中心介绍
    • 中心概况
    • 管理运行机制
    • 中心特色
    • 中心成员
  • 教学条件
    • 仪器设备
    • 仪设使用
    • 教学条件
  • 实验教学
    • 理论力学
    • 材料力学
    • 结构力学
    • 流体力学
    • 创新改革
    • 发展规划
  • 探究实验
  • 常用资源
    • 材料力学
    • 理论力学
    • 线上考试
  • 成果展示
    • 教学项目
    • 教学论文
    • 精品课程与获奖
    • 实验教材
    • 科研成果
  • 规章制度
    • 规章制度
  • 中心介绍
    • 中心概况
    • 管理运行机制
    • 中心特色
    • 中心成员
  • 教学条件
    • 仪器设备
    • 仪设使用
    • 教学条件
  • 实验教学
    • 理论力学
    • 材料力学
    • 结构力学
    • 流体力学
    • 创新改革
    • 发展规划
  • 探究实验
  • 常用资源
    • 材料力学
    • 理论力学
    • 线上考试
  • 成果展示
    • 教学项目
    • 教学论文
    • 精品课程与获奖
    • 实验教材
    • 科研成果
  • 规章制度
    • 规章制度

新闻动态

  1. 首页  新闻动态
  • 2020-09 15 “材料力学实验”被评为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 “材料力学实验”课程被评为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 根据《关于开展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认定工作的通知》,经各学院(系)推荐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拟认定《工程图学(H)》等300门课程为2020年浙江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含2019年已推荐申报国家级或已获省级“三类”一流本科课程的81门课程)。    
  • 2019-12 24 工程力学课程举办结构竞赛 工程力学课程举办结构设计竞赛   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工程力学课程组于2018年12月通过集体调研和讨论,决定从2019-2020秋冬学期起,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探索课题环节,并在平时成绩中专列,由课程组集体议定一个工程背景的探索课题,试行成功后写入教学大纲。 2019年9月,工程力学课程组讨论决定,采用当年省结构设计大赛的题目;秋学期第7周(10.21 – 10.27)公布题目,第8周(10.28 – 11.3)完成组队并发放制作材料,冬学期第6周周末(12月22日)7个教学班集中考核;考核采用省赛装置对作品进行加载;每组一般6人(不少于5人,不超过7人),自由组合,设组长1名,考核时由组长提供全组人员贡献度排序。该课题成绩占平时成绩40分中的15分。任课老师根据现场考核结果和小组长提供的贡献度排序给分。 作品制作安排在浙江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探究实验室127、129、137、142房间。上述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           结构设计大作业要求另行发放。
  • 2018-12 28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通知 为了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力学创新人才, 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舞台,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将于2019年5 月19 日共同主办“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本次竞赛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协办。竞赛领导小组  组   长:杨  卫副组长:周哲玮 袁  驷 李俊峰 杨亚政成   员:汤亚南 唐洪武 姜  楠 刘   彬 聂  清 王建祥仲裁委员会    成  员:李俊峰 武际可 王  琪 庄  茁 水小平组织委员会    主 任 委 员:李俊峰 唐洪武 刘  彬  聂  清副主任委员:孙  毅 殷雅俊 汤亚南 叶志明 杜建镔 张东升成         员:邵国建 赵  引 邬  萱 周宏伟 李  刚 秦世伦  宋亦诚 高永丽秘 书 长:刘俊丽秘    书:胡  漫秘书处设在中国力学学会《力学与实践》编辑部。现就竞赛具体事宜通知如下:(1) 参赛对象:在校的大学本科、专科及研究生。(2) 竞赛科目和方式:力学竞赛的基础知识覆盖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着重考核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范围请见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所颁布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教学大纲(基础题部分B类;提高题部分A类)。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采用闭卷笔试方式,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综合为一套试卷。团体赛分为“理论设计与操作”和“基础力学实验” 两部分,采取团体课题研究(实验测试)的方式。(3) 报名办法:2019 年3 月31 日前通过所在学校(研究所)或个人直接向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报名。报名费 100 元/人, 报名后未参加竞赛者恕不退还报名费。请填写报名表单https://jinshuju.net/f/lAMUwD,并加入浙大力学竞赛培训QQ群:736243128,及时了解竞赛相关信息。(4) 竞赛时间和地点: 竞赛将于 2019 年5月19 日(星期日)上午8:30-12:00 举行,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武汉、成都、重庆、太原、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长沙、南昌、福州、昆明、合肥、杭州、南宁、贵阳、海口、拉萨等地设立竞赛考场, 参赛者可就近参加,所需费用由所在单位或个人自行解决。竞赛具体事项另行通知。(5)奖励办法:由竞赛组织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个人赛成绩评出全国竞赛个人特等奖 5 名,一等奖0.3%(≥15 名),二等奖 0.5%(≥25 名);全国三等奖和优秀奖以各省(市)分赛区报名人数为基数,以各省(市)阅卷成绩评选出三等奖 5%,优秀奖 15%。(6)获奖者名单将在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网站和《力学与实践》杂志上公布,由全国竞赛组委会授予证书。有关竞赛的消息和竞赛试题、答案将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陆续刊出。(7)本通知未尽事宜详见《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简章》。附件: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范围.doc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第一轮通知.pdf
  • 2017-09 25 浙大代表队竞赛获奖     浙江大学代表队在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 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取得优异成绩        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于2017 年 8 月 7 日至 8 月 9 日在南京河海大学举行,全国有42所高校经过个人选拔赛组队参加。浙江大学代表队的四名学生参加比赛并获得团体赛三等奖。 “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以基础力学(包括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A类)的教学基本要求为基础,由基础力学实验原理和综合实验两部分组成。基础力学实验原理部分为闭卷笔试;综合实验部分为团队操作,即现场取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原理笔试占总成绩的20%,综合实验占总成绩的80%。“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基本原理与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2017-09 21 我校学子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 2017年8月11-12日,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在湖南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3所高校代表队参与角逐。我校代表队由航空航天学院刘丰睿、黄依峰和海洋学院刘丰铭等三位同学组成,商宏学老师和王永老师带队参加。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是经教育部批准,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赛事。竞赛旨在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力学创新人才。竞赛由个人赛和团体赛组成,其中个人赛采用闭卷笔试方式,个人赛胜出的优秀院校组队参加团体赛。竞赛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大学周哲玮教授、组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仲裁委员会组长北京理工大学梅凤翔教授全程参与比赛进程并负责仲裁事宜。本届比赛,清华大学荣获团体特等奖,长沙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团体一等奖。我校获得团体优秀奖。希望我校能从学校层面到教师和学生层面更加重视这一全国性赛事,在之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王永)
  • 2017-06 01 我校学子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浙江赛区的比赛,于5月21日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行。该赛事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湖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协办。浙江省设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宁波大学两个考点,共有14所高校的学生报名参赛。我校共114名学子参赛,参赛学子主要来自航空航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能源工程学院。                                     竞赛考试现场                                  巡考老师巡视该赛事由个人赛和团体赛组成。此次进行的是个人赛,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内容覆盖工科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理论与实验。为使我校学子取得较好的个人赛成绩,工程力学系于5月14日在紫金港校区组织了赛事培训工作,分别用四小时时间梳理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重要知识点,并详细讲解了近三届考题。个人赛取得较好成绩的高校将取得参加团体赛的资格。团体赛分为“理论设计与操作”和“基础力学实验”两部分,采取团体课题研究(实验测试)的方式。两项团体赛分别由三名成员组成,通过几轮角逐的总成绩确定最终名次。依据我校的竞赛奖励规定,取得总决赛一等奖及以上的同学,将获得保研资格。在第十届赛事中,我校机械工程系的金涛同学和杨嘉靖同学获得个人赛全国一等奖。预祝我校能在本次赛事取得更好的成绩。(杨涛、王永)
  • 2017-05 03 科氏加速度仪研制成功   科氏加速度实验仪项目的研发取得工作了重要进展。该项目攻克了三个核心问题,如将科氏加速度和离心加速度合理分离、滑块相对运动要设计为有独立的第二动力、搞清了滑块质量和圆盘旋转转速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只有第二动力能克服离心力的情况下才产生科氏加速度。此外,该项目还在旋转机构,采用了无线测量仪器,测量转速、滑轨与水平面角度,还要测量滑块平动速度,更重要的是要测量滑块的三维加速度。该实验装置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科氏加速度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 2017-05 03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获奖         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年建设成果展示交流会”上, 浙江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受到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的表彰,荣获一等奖。        近几年来,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按照学校本科生院的部署,在基础力学实验课程中开展了探究性实验教学,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探究性实验,是创新+开放,也就是实验室向学生提供难度系数较大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密切的工程背景,由问题导向),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兴趣爱好、专业等自主选择,依靠团队力量独立完成,培养主动学习,体现因材施教。其特点就是“探究性实验+导师制”,具有自己的特色。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中,融入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导师制就是 实验室指定固定的教师跟踪指导,直到实验项目完全结束;实验研究课题一般安排8个学时,2至3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实行类似于小型科研项目的运行模式,项目完成后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以训练其研究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指导教师给出最终成绩。探究性实验方法解决了实验教学中理论和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度不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等问题,促进了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强调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为主体,导师起引导作用”;强化学生的“四方面能力”,即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以及团体协作能力。        
  • 2017-05 02 有助于能力提升的探究性实验 “系列实用型应变式传感器设计与制作”项目是面向工科各专业本科生的一个系列实验项目,在课内作为课题在材料力学实验课程中实施的。应变片式传感器是现代传感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当电阻应变计粘贴在弹性体上时,在外载荷作用下,弹性体的变形可以引起电阻应变计的电阻变化,通过这种应变效应,制成测量各种物理量的传感器,也就是应变计式传感器。 本项目面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提供多个研究和测试制作课题,如面向机电专业的电子天平、电子吊秤、电子引伸计等;面向工程力学、土木专业的位移传感器、面向能源专业的测试压力容器传感器,等等。力或称重传感器课题有多项,包括圆筒式、圆环式、轮辐式等;测位移、弯矩、扭矩等传感器6种,包括薄壁圆筒、双悬臂梁等;此外还有应变式位移传感器等,如直径测量标定实验等。“基本实验拓展实验”项目是另一个系列实验项目,主要是在原有的拉伸实验、弯曲实验等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如拉伸实验可以拓展成非比例延伸强度测定(含电测法测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定(含电测法)、偏心拉伸(电测法)、叠合梁弯曲实验、预应力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实验、内压、弯曲、轴力联合作用下测定叠加轴力实验(组合实验拓展)等。学生根据专业和兴趣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各个课题均包括应变式传感器的弹性元件设计和计算、应变计粘贴技术、电测理论的应用技术、变式传感器的标定技术等多个内容,根据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可以安排8~12个课时,其中,课内可以安排8个学时,主要安排学生学习基本的技能和技术,如果时间不够,课堂外可以安排4个学时,中心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负责学生设计的弹性元件和其它材料等。中心将安排教师参与学生的教学教学活动,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和学生零距离接触,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本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依靠2~3人/小组的团队力量设计、制制作出一个能满足需要的、具有较高精度的应变式传感器。 图为学生在标定试样直径实验(应变式位移传感器)
  • 2017-05 02 杨校长和参赛同学在一起   2013年8月,浙江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参加了第九届周培源力学竞赛,竞赛间隙,浙大校长杨卫院士亲切会见了浙江大学代表队参赛队员,参赛队员非常高兴。 在此次竞赛中,浙江大学代表队获得了团体赛三等奖。
  • 2017-04 27 应变式力传感器测试标定装置
  • 2017-04 27 中心研发的新实验装置介绍   中心材料力学实验室研发的为面向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验装置经过几个学期使用,效果良好。   该实验装置能同时容纳两组同学进行实验测试,配有高精度力传感器2只,电动葫芦(加载装置)一个,2000型标准负荷仪两台。实验装置有可以锁定的车轮,移动方便。 可以满足悬臂式力传感器(含简易电子称)、商用标准20KG、30KG等称重传感器(弹性元件)、等强度梁(弹性模量、泊松比测定、应变计灵敏系数测定)、大型简支梁设计及测试等实验项目。
  • 2017-04 24 理论力学实验竞赛 理论力学课程开展自主移动装置设计与竞赛活动    2016.11.29—2016.12.20,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结构模型竞赛活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给予了密切配合。此次竞赛参加的学生人数达到了300多人。今年的竞赛题目是自主移动装置的设计与实验。学生利用竹筷、微型电机、齿轮等制作各种结构的自主移动装置,通过测试该装置行走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来决定比赛的胜负。     一直以来,基础力学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课教师除了参与实验室建设之外,还同实验室的老师共同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并做到了常年开展。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主要是学生对这样的竞赛活动热情很高,非常愿意参与这种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的竞赛活动,学生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制作各种作品,提高了驾驭理论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此外,这样的实践活动都是以团队合作形式进行,学生之间的协作配合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  
  • 2016-05 27 航空航天学院一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各学院(系)和有关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学校审定、网上公示,共评选出2016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176项,其中一等奖80项,二等奖96项,获奖情况已经在校网上公布。 航空航天学院的 “扭住关键、精准提升工科基础力学实验教学质量”教改项目被评为浙江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本次获奖充分体现了航空航天学院、力学系、应用力学研究所的领导和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视。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36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2/3 跳转到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四实验大楼A座241
联系电话:0571-88206145
E-Mail:merc@zju.edu.cn   me_lhf@zju.edu.cn

扫一扫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教务处 浙江大学开放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高校开放课程平台 土建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3 浙江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技术支持 :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客者